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한어

[人际类] 真实的人性

[复制链接]
查看250 | 回复0 | 2022-10-29 23:0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人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人性抱有一定程度的误解。比如说爱情剧看多了,就真的以为人可以轻易忠贞一辈子,即使一方去世,另一方便可以矢志不渝一辈子不再娶,或者说当一方病重时,便以为另一方真的可以无微不至无私奉献地照顾一辈子;比如偶像剧看多了,就真的以为灰姑娘能依靠婚姻跨越阶级打入贵族内部;古装片看多了,就真的以为兄弟情可以大过天,可以轻易迈过利益诱惑,付出奉献,忠义两全。


这些只体现单独一面人性的影视作品,都不是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应该不遗余力地去体现人的各种真实,什么是真实?各种明暗优劣的心态掺杂在一起的人性才叫真实。一味光明磊落,善良忠义不叫真实,光明与阴暗,善良与狡猾掺杂在一起才叫真实。


就像是一个优秀的母亲,只体现她一味输出温柔慈祥有耐心的爱是不真实的,温柔和管制,慈祥和唠叨,有耐心和有脾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才是真实。


影视作品的底片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体现真实的生活,但它内部的许多东西同时也高于生活,这是艺术。艺术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生活的某一小面,它并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的生活,艺术是一种美化度特别高的状态,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人类对美好状态的一种意淫。不论是舞蹈还是声音还是精神还是情感,在艺术的层面都是这样。


非常非常牢固的信念与精神,以及极度真挚专一的情感,都是背离人性的,不是说它们不存在,而是它们只存在于繁杂人性中的一小面一瞬间,它们是并不完全真实的。当人们把那些人类所憧憬的极难得的东西演绎出来,那便会被崇仰为艺术。艺术总是代表着那些人类渴求而又不可得的一些状态。


专一和简洁不是人性,善变和复杂才是。所有善变和复杂的背后都源于同一颗种子,那就是自私,人都是自私的,任何时候都不忘成全自己,维护自己,将自己送到最有利的位置。自私是最基本的人性,这份自私是普遍且正常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所从事的一切,包括事业的努力以及情感的蔓延都只是为了成全个人感受。没有人可以为其他人真正委屈自己,所有以此为话术的人都是虚伪的,都是在进行情感绑架。人是灵性非常高的动物,所有能够产生的行为都是意识默许的,意识真正抗拒的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要有一丝默许,那就算不得是委屈,这丝默许可能是主观意愿,也可能是被孤独等感受胁迫,但不管怎样,终归是意识在权衡之下所作出的决定。只与自身相关,与他人无关。


人性中,当下的感受才是最重要最真实的,过去的感情再刻骨,也属于过去的感受,过去的感受必然会被当下的感受覆盖。人都是注重眼前的,人一辈子都严重受孤独感纠缠,人其实是挨不住孤独的。许多所谓刻骨铭心的感情实质都是在极重的孤独感包裹下而加强的一种内心依赖,内心所依赖以及留恋的并非是对方,而是对方带给自己的一种感觉,相似的感觉,换成任何人,都会是刻骨铭心的经历。


因为无法忍受孤独,所以永恒这个词必然是谎言。心境总是跟随最新的环境不断变化,人的需求永不停止,行为注定无法忠贞,生命是不安分的,这就是生命的属性。


孤独感属于人感性情感里的一类感受,除非完全背离生命属性,否则人永远无法摆脱感性情感,这与宗教文化里所表达的纠葛痛苦是相通的。关键在于人是不可能完全背离生命属性的,除非失去生命,这是宗教文化里隐藏最深的一点,所以佛学也好,道学也罢,都是在尽力教人开通智慧,包容生活,增强体验,除此之外,也无需多说,多说也无用。


修道者应该是世间看似最能忍受孤独的一批人,所有看似能忍受孤独的人,并非是真的不惧怕孤独,而是他(她)保守自身的一种方式。修道者不愿意用普通肤浅的方法去消遣孤独,那是因为他们心知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陷入更严重的是非轮回。低级趣味是无趣的,他们看到了更多的真相,思想要求无疑也变得更高。还有一些思想深沉,性格怪癖但异常灵慧的人,也一样是这种大观旁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心态让世人以为这些人和修道者一样,都可以忍受孤独。


真相是,没有人真的愿意主动走向孤独,只有在一种绝境的状态下,当当事者深谙人性,失望于人性,同时失望于情感,发觉社会群体已经没有融入的必要时,他(她)才会主动靠近孤独,在孤独的空间寻找另外一些值得消遣的事物。


但如果有一份真挚高级的感情等着他们,我相信没有人会拒绝,他们选择保守自身,那是因为他们绝望于遇到理想的情感,倒不如保守自身,熄灭自己的部分生命特征。


说自己不害怕孤独的人,都是虚伪的。木心如此高傲的人,在临终之际神志不清时,都无法控制住心声,几近凄惨地在梦中哭喊:“不要丢下我啊,一个人好苦的。”


著名的弘一法师在与友人登高望远时,也难掩失落面色,仍然表现出对两任妻子的牵挂,出家多年,凡心仍然无法完全根断。


智慧紧贴理性,但最终仍然回归感性。


所以,一个人的感性情感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那是一个人的生命力,也是一个人灵力的源泉。佛学和道学的宗旨都是度化无情众生为有情众生,情这个字,不仅代表慈悲智慧也代表感性弱点,感性弱点是永远丢不掉的。修道者,熄灭的是部分生命属性,而非全部。


不论是修道者,还是性格孤僻的个人,选择遁入孤独的背后,失望于善变复杂的人性。对于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说,专一和简洁是极难的,善变和复杂才是他们拥有的样子。善变和复杂里也有专一和简洁的成分,但是极少极短暂,更多的成分是自卑,自大,攀比,嫉妒,昏暗,当然也有善良,也有柔软,也有慈悲等等,除了这些,还有破坏欲,侵略欲,放肆欲,掌控欲,占有欲等等,这些心态周而复始不断交替,每种心态的占比不同,造就每个人人格的不同,但人性的种类总归逃不脱这些。


思想尖锐的艺术家里面,自杀率总是出奇地高。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先天特点无一不是敏感细腻,情感浓烈,由而蕴含出缜密深沉的思想,或者尖锐的个性。这样的性格往往导致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体察人性与真相,而另一头,情感浓烈的人对待情感往往是具备独到要求的,这份要求总是体现在情感浓度与思想节拍上,综合这些,艺术家想要找到与之匹配的配偶,是很难的。所以,许多艺术家,或者说思想深沉的人,都是看到了这绝望的一点,专一和简洁的人性是奢侈稀罕的,善变和复杂才是常态,他们不愿意接受普通的富有杂质且毫无信念的情感,绝望于世间人性的同时,也绝望于自身性格的纠缠,于是最后往往选择熄灭自己。


思想尖锐者有其浓烈的活法,普通人也有其能将就一切的活法,都是活法。有人有他(她)的固执,有人有他(她)的将就,也有人有他(她)的豁达,都是顺应自身的内心感受在进行,选择熄灭自己的人有其高傲无畏,选择体验人生的人也自有对策,活着的人也不必过于排斥自身的情绪与弱点,情绪情感是我们的生命力,把它当做一类体验,一样可以活出无畏。